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,其种业安全直接关系14亿人的吃饭问题。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,我国水稻制种技术虽居世界领先,但在规模化生产中仍面临着管控难、效率低、产业链协同弱三大核心挑战。
近年来,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“加强制种基地建设”,明确要求“推动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制种全程机械化、智能化”。在此背景下,依托数字化技术破解水稻制种痛点,既是保障种业自主可控的战略举措,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。
作为AI+农业领域的先行者,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股票简称:托普云农,股票代码:301556)立足国家战略需求,聚焦制种全产业链痛点,通过数智技术赋能,构建“监管有力度、服务有温度、生产有效率”的解决方案,让每一粒水稻种子都经得起检验,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“芯片”防线。
一、构建全链条管理服务体系,织密水稻制种保障网
1.制种产业“一张图”
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数据,叠加永久基本农田、高标准农田等图层,托普云农构建制种产业空间分布模型。通过接入卫星遥感数据与土地确权信息,实现制种基地分布、种植面积、水稻长势的动态可视化管理,为产能调控提供决策支撑。
湘东区制种产业“一张图”
2.全周期溯源管理
针对水稻制种易混杂、纯度要求高的特点,围绕水稻生育周期建立数智化监管体系,涵盖田间操作、母本除杂、采收质检、晾晒烘干等关键节点的巡查管理。制定赋码规则,实现种子生产档案全程可追溯,实现“一粒种子从田间到仓库”的全程可追溯。
种子追溯流程
3.多源数据助力农情服务
依靠托普云农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与区域气候模型,提供公里级精细化天气预报,并为水稻制种基地提供“分蘖期需水预警”“灌浆期低温防御”等定制化气象服务。打造“PC端综合门户 + 移动端掌上应用”的服务体系,整合农机服务、农资供应、农技咨询、专家问答等服务资源,促进信息互联互通、数据共享和资源高效利用。同时基于大语言模型打造制种AI专家,实时解答技术问题,日均服务超千次。
掌上服务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4.精准补贴优化申报流程
优化水稻制种补贴线上申报系统,实现经营主体在线申请、镇局审核、公示发放的全流程电子化,推动补贴管理向智能化、精准化升级。基于基础信息、订单合同、作物长势、历史信用等维度对制种大户进行画像,银行根据画像情况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授信贷款服务,简化贷款流程,解决农户资金周转难题。
惠农补贴办理模块
二、打造基地智能化生产模式,提升水稻制种效能
1.数字平台打通制种供需链
托普云农搭建一个企业与种植主体的在线协作平台,实现种业企业与种植大户通过数字化平台无缝对接,合同签订、任务安排、进度监控全程线上化,合作高效又安心。基地管理也告别粗放,工人、农资、设备、农事、费用等信息尽在掌握,库存预警、设备状态监测等功能,让每一项资源都得到最优配置。
2.“天空地”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
依托“天空地”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,重点监控水稻制种区的气象灾害(如灌浆期台风、成熟期连阴雨)、病虫害(稻瘟病、纹枯病、二化螟),为制种生产保驾护航;智能决策系统基于海量数据构建的防治模型、灌溉模型、施肥模型,给出精准处方,让农事操作从“凭经验”走向“靠数据”。围绕水稻制种全生育期,托普云农打造“监测-决策-作业”的数智化生产模式,实现基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与精准化种植。
托普云农-“空天地”农情智能监测系统
3.新农具提效田间每一环
水稻全生育期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
搭载可见光、多光谱技术,可实现水稻制种全生育期智能化监测:苗期精准识别缺苗断垄并统计出苗率,助力农户及时补苗;分蘖期分析群体生长均匀度,科学评估养分需求;花期监测父本母本花时相遇情况,辅助调控授粉时机;成熟期结合穗粒数、饱满度数据预估产量,为收获调度提供依据。
便携式作物健康AR分析系统
托普云农将AI、AR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,研发出可穿戴的AR智能眼镜,搭载了专为水稻研发的田间作物表型AI算法。只需对水稻进行拍照,就能快速识别稻瘟病、纹枯病、稻飞虱等病虫害,为水稻植保防治提供精准依据,助力农户及时、科学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,保障水稻健康生长。
田间侦察兵巡检系统
搭载可见光相机与先进图像处理技术,可针对水稻田智能规划路线并自动巡田。在巡田时,能对水稻开展病虫害早期筛查,精准捕捉稻瘟病、稻飞虱等病虫害苗头;同时采集田间温湿度、光照等环境数据,还能对水稻株高、分蘖数、穗型等全维度表型进行解析,为水稻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。
托普云农打造的水稻制种产业管理和服务平台解决方案,通过政府端与基地端的协同联动,实现水稻制种“质量可控、效率提升、风险降低”。推进制种基地建设,是种业强基础、保安全的大事。未来,托普云农也将继续深耕数智种业领域,以技术创新助力种业振兴,让每一粒种子都承载起丰收的希望,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注入强劲动能。